瀏覽數(shù)量: 0 作者: 迪飛醫(yī)學 發(fā)布時間: 2023-07-19 來源: 本站
導讀
2023年6月,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(yī)院陸國平、陳偉明教授團隊與迪飛醫(yī)學合作,在Frontiers in Pediatrics(IF=3.418)雜志發(fā)表神經(jīng)母細胞瘤患兒化療后毛霉菌病的案例報道,探討mNGS在快速、全面篩查病原體,進而及時指導治療方案選擇方面的臨床價值。
/ 研究背景 /
毛霉菌病是繼念珠菌病和曲霉病之后第三大侵襲性真菌病,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發(fā)病率迅速增加,總死亡率高達90%。引起毛霉菌病最常見的病原體是根霉、毛霉和橫粳霉。毛霉菌病按照感染部位可分為鼻腦型、肺型、胃腸型、皮膚型、播散型等,其中鼻腦型毛霉菌病最為常見。毛霉菌病主要發(fā)生在免疫功能低下宿主中,例如糖尿病、惡性腫瘤、燒傷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穿透性創(chuàng)傷或接受皮質類固醇。毛霉菌病的診斷方法包括組織病理學、微生物學和分子檢測,治療主要依賴于兩性霉素B。
神經(jīng)母細胞瘤是嬰兒和兒童最常見的顱外實體腫瘤,占所有兒童腫瘤的8%-10%。
病例介紹
圖1 患兒感染診療時間線
當?shù)蒯t(yī)院診療過程
男,6歲,2021年10月6日因“高熱(39℃),伴有鼻腔出血及少量嘔吐”入住當?shù)蒯t(yī)院。患兒曾于2019年7月因“”半年來食欲不佳、體重明顯下降,以及右腿疼痛20天”入院,隨后診斷為神經(jīng)母細胞瘤,并伴有顱內(nèi)和多個骨轉移瘤。此次住院前患兒已完成3個周期的維持期高危組化療和全麻下腹膜后腫瘤根治術。
入院后定期完善血常規(guī),結果顯示白細胞、中性粒細胞、血小板和血紅蛋白的水平一直很低(圖1)。當?shù)蒯t(yī)院血培養(yǎng)陰性,按細菌感染經(jīng)驗性治療:哌拉西林/他唑巴坦(45mg/kg,q8h)、頭孢唑肟 (50 mg/kg, bid), 頭孢哌酮舒巴坦(50 mg/kg, q12h)、 美羅培南(20mg/kg,q8h),萬古霉素(10mg/kg,q6h),和 甲硝唑(7.5mg/kg,q8h)。同時患兒也接受了支持治療,在入院第3、7和12天輸注血小板(1U),在入院第 8和11天輸注血紅蛋白(1.5U),在入院第2-13天期間每天輸注人粒細胞刺激因子(150ug,qd)。
在整個抗菌治療過程中患兒仍有間歇性發(fā)熱、鼻腔出血和口腔疼,且CRP水平上升(入院第10天103.5mg/L,入院第13天181.0mg/L)。遂決定轉院至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(yī)院。
兒科醫(yī)院診療過程
入院診斷和治療
2021年10月20日患兒轉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(yī)院PICU,高熱不退,最高達39.2°C,伴有雙眼少量滲血和鼻面部壞疽進行性加重。CT顯示頭皮腫脹,肺部病灶和骨質破壞(圖2);CRP大于160mg/L。入院后予以美羅培南(40 mg/kg, q8h),萬古霉素(15 mg/kg, q6h)、米卡芬凈(2 mg/kg, qd)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(112.5 mg/kg,q8h)抗感染,同時輸注血小板(1U),血紅蛋白(1U)和白蛋白 (10g)支持治療。患兒病情無明顯好轉,CRP仍維持在160mg/L以上。
圖2 CT影像學結果
進一步檢查和治療
患兒轉入PICU當天送檢了血標本進行mNGS病原體檢測,同時無菌毛刷采集面部壞疽皮膚碎屑進行涂片鏡檢。轉入PICU第二天夜間患兒出現(xiàn)呼吸困難,膿毒性休克,給予機械通氣支持及血管活性藥物維持。轉入PICU第三天患兒血標本mNGS結果回報總狀橫梗霉序列數(shù)21325條,皮膚碎屑涂片電鏡亦提示毛霉目感染(圖3)。最終患兒診斷為由總狀橫粳霉引起的毛霉菌病,立即給予兩性霉素B(5mg/kg,ivgtt)抗真菌治療。
圖3 血標本mNGS檢測結果和皮膚碎屑涂片電鏡結果,二者均支持總狀橫梗霉感染
轉歸和預后
盡管在確診總狀橫粳霉感染后立即使用兩性霉素B治療,患兒仍進行性惡化,終因嚴重的多器官衰竭而死亡。
文獻復習
檢索PubMed、Ovid MEDLINE、Embase、萬方和CNKI知網(wǎng)數(shù)據(jù)庫,最終納入25篇文獻的41例確診為總狀橫粳霉感染病例,總結臨床特征和流行病學數(shù)據(jù)(表1)。
總狀橫粳霉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是皮膚(N=17)和肺部(N=10)。大多數(shù)病例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,有潛在危險因素如癌癥(9,22.0%)、糖尿?。?,14.6%),燒傷(6,14.6%),和器官移植(5, 12.2%)。除去8例診斷時年齡未知的病例,中位年齡為46歲(4-84歲),其中6例年齡不足10歲。6例兒童病例中有5例經(jīng)兩性霉素B脂質體(LAMB)治療,其中3例治愈。在所有接受治療的病例中,32例接受了兩性霉素B的治療,成功治愈率72%(23/10)。同時觀察到在病原體檢測中采用基于mNGS方法的比例上升。且COVID-19患者的發(fā)病率在2020年后不斷上升。
表1 2010年-2020年期間總狀橫粳霉感染病例的臨床特征及流行病學特征總結
總結
1. 本案例首次報道了一例由總狀橫粳霉感染引起的神經(jīng)母細胞瘤兒童毛霉菌病。
2. 毛霉菌病致死率高,在提高臨床認知的同時早期診斷也至關重要,尤其是在廣譜抗生素應用無效的情況下,應更積極地尋求病原學證據(jù)。
3. mNGS實現(xiàn)了快速、全面的病原體篩查,在及時指導治療方案選擇,抵御致命感染快速發(fā)展方面具有重要臨床意義。
參考文獻:
Shen H, Cai X, Liu J, Yan G, Ye Y, Dong R, Wu J, Li L, Shen Q, Ma Y, Ou Q, Shen M, Chen W and Lu G (2023) Case report: The clinical utility of metagenomic next-generation sequencing in mucormycosis diagnosis caused by fatal Lichtheimia ramosa infection in pediatric neuroblastoma. Front. Pediatr. 11:1130775. doi: 10.3389/fped.2023.1130775
編譯:山奈 審核:佳 排版:阿心